不敢冒險的人不要說自己是人才 

看到管理雜誌457期的這篇文章,家泰心裡的心理非常的酸苦,如果大家都認同人才是國家的根本,那麼對台灣的未來真的是非常的悲觀吧!

16世紀末開始荷蘭壟斷海上貿易,成為歐洲第一個海上霸權國家,勢力最龐大的時候還佔領了台灣38年。大約相當時期的另一個海上霸權還有西班牙的無敵艦隊。以及接下來在伊莉莎白女王領導的大不列顛帝國,稱霸海上超過200年,她的殖民地遍及地球每個角落,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。這些能夠成為當時叱吒風雲的國家,憑藉的不止是強大的國力,更重要的是需要擁有冒險犯難的企圖心。

再談談跟我們相關的「台灣奇蹟」,這個已經快要被淡忘了歷史名詞,但能夠創造這個奇蹟有相當大的原因是一群人提著007皮箱在世界各地賣MIT的商品,這些人可能英文說的兩兩六六,這些人學歷也不高,來到客戶那邊也沒有必定成交的把握,但他們的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也叫「冒險」。

我常覺得我們台灣人每一人的血液裡都有「冒險」的基因,因為我們的祖先不論是2300年前從漳泉兩州還到台灣,還是60多年前隨著老蔣撤退來到台灣。這些人來到台灣這片土地之前都是對台灣沒有概念的,不論是因為環境所逼還是自己的選擇,如果缺乏冒險的精神,我們先人是不會在這塊土地落腳的,這樣的基因造就了台灣1970~1990年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奇蹟。

1970年之後我們生活的日漸富裕,之後出生的台灣人開始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,王偉忠先生說的好「千金難買少年貧」,缺少了貧窮的成長背景,加上我們的教育如同羅勃特清崎(窮爸爸富爸爸作者)這本「富爸爸之有錢人的大陰謀」書中所言,教育是在為有錢人訓練員工。

加上財團的興起,大量的應屆畢業生將自己的職場命運交給「穩定」的上班族生涯,不論是白領還是藍領一定習慣了領薪水,很多人慢慢的就變成溫水裡的青蛙。

文中所說「台灣人才習慣待在『「舒適圈』」,其實是高估了台灣現在的環境。曾經有朋友跟我說,很佩服我在當了十幾年的上班族,還可以很有勇氣的去創業,我說我只是去做我喜歡做的事實在談不上勇氣,倒是你們明明對產業環境、公司經營、國家政策不滿,卻還能夠一直待著這更厲害。

我這話說的諷刺意味十足,但現在台灣的上班族不正是如此嗎?上班族的平均薪資將近十年沒調整,固然跟大環境的關連度很高,但上班族如果有志氣、有自覺,資方也不敢這麼予取予求。

寫到這裡也許你也想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冒險的勇氣?

你可以回想一下,

1.現在的你做決定是不是一定要十拿九穩,覺得沒什麼風險的時候才願意出手?

2.當你準備改變的時候,會花很多時間想「萬一失敗了怎麼辦?」

3.你明明對現況不滿意,現在有一個新的機會可以改變,你評估再三最後還是決定維持現狀比較沒有風險。

如果你有以上狀況的其中兩中,那表示你的冒險基因已經流失了許多,不過冒險基因有個優點,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讓自己重新具備冒險的能力。

你準備好改變自己讓自己重新享受新的人生嗎?

恭喜你,你的人生將因為你重新找回冒險的精神,將變的精彩、豐富而燦爛,當生命結束前我們才能歡呼「這一生真是值得呀!」

文章出處:http://mag.chinatimes.com/mag-cnt.aspx?artid=14856

管理雜誌457

 

YesI can——台灣人才請大聲說!

人才如何養成?職場中的千里馬與伯樂如何相遇?嬌生集團(JJ)全球召募顧問Judy Lee的熱情分享,引爆你的志氣、霸氣、激情
想要培養能力?嬌生集團(JJ)全球召募顧問Judy Lee認為工作是最好、最直接、最豐富的學習機會。以國外的MBA教育為例,他們在挑選學生時最重視的便是學生的工作經驗。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分享、討論,不僅是紙上談兵,還要以彼此的實戰經驗形成加乘效益,這才是真正的MBA教育可貴之處,連教授都要跟學生學習,共同成長。
因此,在職場上接受、認同你的公司及工作,不斷學習儲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。職場千里馬不是一夕養成,想要成為職場上炙手可熱的「千里馬」,除了個人人格特質外,還有很多硬實力及軟實力的基礎,需要透過工作歷練逐漸成熟。而近年來,台灣出國留學的人數愈來愈少,這對於軟、硬實力的培養,是否有所影響?一線之隔的海峽對岸,人才的養成已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化,值得你我省思。

台灣人才習慣待在「舒適圈」,缺少「大志氣」!

Judy Lee特別強調每位工作者都應該在工作中主動、積極學習與爭取發揮表現的機會。以多年來在美國及大陸招募人才的經驗,她憂心地表示,台灣年輕人普遍缺少大陸年輕人的「霸氣」與「雄心壯志」。
她在大陸六大名校演講時,總是場場爆滿,大陸年輕人求知若渴,也常在會後與她有很多的交流及發問;她總是與年輕人分享「人要有大志氣、霸氣與激情」和一種大聲說「YesI can!」的精神。
1993
Judy就到大陸工作。當時是負責招募專業人才而非校園新鮮人,那時候的大陸專業人才素質普遍還未到位;2008年起,JJ把在美國招募優秀商學院學生的經驗移植到大陸,迄今招募了許多優秀的高校學生,許多人的表現是遠超公司的期待而且令人讚賞的(amazing)!如今,大陸海歸的人才很多,本地的人才幾乎在各個階級都可以自給自足了,不太需要求助外國人才的來源。
大陸人才有「贏」的志氣、「全拿」的霸氣。他們像海綿一般快速、努力的學習,由於一胎化政策的結果,每個年輕人身上至少背負著六個家人的期待,競爭力強、僧多粥少搶機會,惟有「強出頭」才能爭取到好機會,否則很快就會在浪頭上被淘汰。
大陸年輕人的韌性極強,可以從一些年輕同事身上感受到。Judy曾招募一位僅畢業兩年左右的大陸年輕人,工作幾年後被調到美國工作,雖然因人生地不熟,困難重重,但是他總在給Judy的信中不斷強調「不要擔心我,我會克服困難的,我一定可以的」,他從不放棄;靠的就是緊握住機會,不輕易鬆手「YesI can」的霸氣。

國防役阻礙了國家人才的長期發展?

反觀台灣人才,普遍而言心態保守,喜歡待在舒適圈,害怕未知、不明和失敗。因此,Judy特別喜歡問別人失敗的經驗,若能從失敗中獲得啟示,不要犯第二次錯誤,就會成功了。但是,台灣父母總是對兒女太過保護,希望兒女一路平順安穩;政府也因太多保護主義限制國外人才在台工作,讓年輕人無法深刻體會「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」的競爭,這種沒有感覺的事情是很可怕的!太過安逸的環境,溫水煮青蛙般消磨了台灣人才的競爭力,也讓他們普遍缺乏「大志氣」。
像是長達四年的「國防役」,很容易讓有些年輕人為了減短服兵役期限,甚至保障四年的工作機會,使他們喪失了出國再深造的熱情及長遠的目標。這種作法無異是阻斷了人才的長遠發展,「人才長期的發展」實在是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功。若是優秀人才求學畢業後只能和宏達電、台積電的同事比較,沒有看到不同國家的人才,就無法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。

「專才」等於「人才」嗎?

「專才」等於「人才」嗎?台灣絕對有能力培養出專才,但缺乏國際視野的專才佔大多數的話,我們的國家競爭力就永遠只能在原地踏步。
J
J1986年就有一個「IRDP」的專案:International Recruitment and Development Program,主要目的是協助全球JJ公司(除了美國以外)招募到海外留學的學生,給他們適合的工作,使人才返回自己的國家工作。J&J看重這些海外留學生的國外求學歷練。
Judy
認為,當一個人遠渡重洋,離開舒適圈到國外求學,會有三點不一樣的收獲:首先,「信心」,由這一兩年經歷到的衝擊、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而來;第二點,「心態」以不同的觀點看人事物;第三點,「建立人脈」,這往往是人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Judy
表示所謂的「人才」,看重的兩個特質便是全球化的經歷與視野:「Global profile」與「Global mindset」。雖然在國外僅短短兩年的求學歷程,但單槍匹馬離開家鄉,從一無所有開始,除了必須照顧好自己的飲食起居,還得把書讀好,這就是一個獨立生活、尋找解決方法的磨練;遇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,聽見不同的聽音與看法,也同時開闊了自己的心胸及視野。在不同國家工作的經歷同樣可以加速人才全球化視野的培養。
(本文未完,欲知更多詳情,請見管理雜誌457期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談判魔術師林家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