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

小時候我家和鄰居都沒有電話,後來一樓做生意的鄰居裝了電話,所以鄰居就會到我家說有人找我爸爸或媽媽,然後他們就會去鄰居家講電話。一直到小學不知道幾年級,我家才裝了自己的電話,這個電話號碼就一直用到現在。

那個時代電話響,通常都是挺重要的事,也不會有人用電話聊天。

慢慢的電話越來越普及,到我進入職場的時候大哥大跟BB call都已經出現了,但大哥大通話費一來很貴,二來申請都需要至少一年才會拿到門號,所以多數人用的都是BB call。

那麼在更久之前又是如何

在王鼎鈞老師的文章中有這麼一段,在戰亂的時代逃難的人常常一家人就走散了,於是在江邊就會有佈告欄,上面釘著各式各樣的訊息。譬如說兄弟走失了,於是弟弟就在佈告欄上貼「哥我南下了,來找我」。但是在那種紛亂的時代,別說看到了,大家忙著逃命有幾個人可以在佈告欄上找到自己親人留下的訊號,於是手足一別可能就是一甲子,再見面時都是白髮蒼蒼的老年。

IMG_20190914_101312.jpg

好吧現在大家都有手機,聯絡更方便了,我們是否更幸福了

 

之前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,東歐的烏克蘭長期內戰,政府軍和親俄士兵激戰了很多年,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。某個戰役政府軍全部被殲滅,親俄士兵在整理敵軍屍體的時候,某個陣亡士兵的手機響起了,這個士兵拿起了手機對方的聲音是一個女性,對方表示手機主人的母親,他只好回應「很抱歉,你的兒子已經陣亡了」。母親聽完後沉默了幾秒,接著才哽咽地問,是否能將兒子的遺體運回去,士兵則答應說「我們在清理遺體了」,不久後就會將屍體運回烏克蘭。

 

電話掛斷後也可以看見,手機螢幕有6通未接來電,全都是陣亡士兵母親打的,手機桌布還是死者與子女的溫馨合照,只可惜戰爭已經讓雙方天人分隔,親子之間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。

新聞影片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time_continue=843&v=deM6R96hnf0

 

 

我們很容易把一些事視為理所當然,所以慢慢的就不會珍惜,「惜福」兩個字容易說但沒那麼容易做到。譬如說我們出去玩,不管你多大了很多父母還是會提醒你「要小心啊」、「到了記得打電話」…,有多少人會覺得溫暖而不是囉嗦﹖不要總是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會懷念,但已經聽不到了。

 

如果讀完文章你有感覺,是不是試著去改變,開始珍惜很多原本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,把抱怨改成感謝,把已經疏離但你在乎的試著去聯繫。

 

在遺憾發生之前,我們是不是多一點珍惜與感謝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談判魔術師林家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