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肉圓學邏輯表達
前幾天去中部輕旅行三天,從三井台中港到南投日月潭,上山下海山海美景盡在眼哩,欣賞了美景當然也要享受美食囉!所以經過水里特別去吃了很有名的董家肉圓,以及吃過很多次的彰化阿璋肉圓,如果有人問你哪一個好吃,假設我還是比較喜歡阿璋肉圓,通常我們的回答大概有這幾種吧!
A.阿璋肉圓比較好吃
B.董家肉圓不好吃
C.我覺得阿璋肉圓比較好吃
如果您是南投水里人,聽到以上三個答案感覺如何?
撇開個人喜好先不談,如果是水里甚至是南投的朋友,B的答案肯定是讓人感到不舒服了,A的答案也容易讓人反擊「董家肉圓就不好吃嗎?」
其次A與B的說法都有以偏概全的情況,畢竟只有個人的體驗,是不能做為全體的評斷,當然您覺得我是小題大作,大家不是都這麼說嗎?所以我的標題才取名為「吃肉圓學邏輯表達」,也就是從邏輯表達的層面來探討,怎麼說不止合乎邏輯也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。
如果A與B都不OK,那麼C會比較好嗎?
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「對事不對人」,可是什麼是對「事」不對人﹖只有在表達的過程中不要對人批評、否定、責備…等負面語言,只有這樣是不夠的,必須只針對事情描述,不加入自己的判斷與感覺。
所以「比較好吃」就是已經加入個人的判斷,好吃與否是非常主觀的判斷,而且這個判斷有好壞之分,「比較好吃」就可能讓別人覺得不舒服了,如果說「不好吃」肯定更讓人跺腳了。
所以我都說「味道我比較不習慣」,不習慣是相對中性但沒有批評的味道,譬如說很多台北的朋友不習慣台南的飲食偏甜,我去大陸很多城市或馬來西亞上課,對習慣吃辣的飲食我也很不習慣,「不習慣」是尊重對方飲食的表達。又或者我可以說「我沒有吃辣的習慣」,這樣對方就聽得懂,但又不會覺得自己習慣的味道被否定。
所以,下次如果有人問題好不好吃,您可以換成「不習慣」或者說「我平常吃的比較清淡」,這樣既不損及對方的面子,又不必勉強自己說言不由衷的話。